東莞,這座承載改革與創新、光榮與夢想的城市,再次令人刮目相看。
  日前,中宣部第十三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揭曉,東莞創作的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歌曲《百年一夢》以及“中國作家第一村”村民創作的報告文學《百年鐘聲——香港沉思錄》,分別入選戲劇、歌曲和圖書類優秀作品獎。這些作品的獲獎,不僅填補了東莞在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中的空白,也刷新了東莞文藝精品獲獎的最高紀錄。
  隨著“文化名城”建設的縱深推進,近年來“文藝莞軍”異軍突起,頻頻問鼎國內外重要獎項,譬如中國藝術節文華優秀劇目獎、中國音樂“金鐘獎”、中國原創歌曲獎、魯迅文學獎和臺灣聯合報文學獎等,已然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
  東莞為何能生產一批高水平、有影響的藝術精品?事實上,為打造嶺南文化精品名城,東莞十年如一日地以完善的政策配套、有力的政策支持、不變的堅持態度,尊重藝術發展規律、市場規律,耐住寂寞、厚積薄發,最終一鳴驚人。
  首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今年年初,在聽了看了很多“中國夢”的作品後,東莞塘廈本土音樂人趙建華構思用更宏大視野、歷史縱深的角度,創作了一首關於“中國夢”的歌曲。
  很快,他譜了三首曲子,並嘗試填詞、演唱。其中,有一首曲子被中國文聯副主席、文化部原副部長、著名詞作家曉光相中,並重新填詞,用大氣、磅礴的詞曲,描寫了中華兒女不屈不撓、勇往直前開創中國夢的偉大歷程。
  在眾多“中國夢”主題的歌曲中,這首名為《百年一夢》的歌曲創作時間並不算早,卻後發制人,歌曲推出後即受到廣泛關註,並斬獲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同時,東莞還有由東莞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東莞塘廈鎮和東莞塘廈松雷音樂劇劇團等單位聯合出品的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中國作家第一村”村民張雅文創作的報告文學《百年鐘聲——香港沉思錄》,也一同入選全國“五個一工程”獎。這是東莞首次問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不僅刷新了東莞文藝精品的獲獎紀錄,也填補了東莞在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中的空白。
  塘廈鎮有關負責人說,今年5月,“莞產”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在北京演出,各界反響熱烈,特別是全國婦聯有關領導認為作品有較高的藝術性及深刻的社會現實意義,達到參評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高水準。今年6月,東莞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塘廈鎮聯合東莞婦聯,將該劇推薦至全國婦聯。最終,全國婦聯作為選送單位,將這部母愛題材的音樂劇作品推薦參評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事實上,近年來“文藝莞軍”異軍突起,先後創作了一大批音樂劇、文學、音樂、舞蹈、動漫、群眾文藝等領域的優秀作品,頻頻出現在國內外舞臺上,並獲得一個個國內外的重大獎項。
  其中,“莞產”音樂劇《蝶》作為國內首部成功走向世界的音樂劇作品,先後在國內外城市巡演120多場,獲得第九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大獎特別獎”、韓國第二屆大邱國際音樂劇節最高獎之特別獎、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戲劇類優秀作品獎,《愛上鄧麗君》獲得韓國第五屆大邱國際音樂劇節最高獎項DIMF獎、第十一屆廣東省藝術節優秀劇目特別獎,音樂劇《三毛流浪記》獲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一屆廣東省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音樂劇《鋼的琴》獲得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文華優秀劇目獎,以及文華音樂創作獎、文華舞臺美術獎、文華燈光設計獎和優秀表演獎等四個單項獎;原創歌曲《腳印》先後獲得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國家文化部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群星獎”、全國打工歌曲創作大賽創作銀獎,歌曲專輯《花語》獲第九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歌曲《中國夢》獲“美麗中國”主題徵歌活動優秀創作獎、2011—2012年度中國原創歌曲獎等獎項;以王十月為代表的作家問鼎魯迅文學獎,吳純的短篇小說《馴虎》獲第三十四屆聯合報文學獎,柳冬嫵的文藝評論專著《打工文學的整體觀察》作為全國首部打工文學研究專著,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作家曾小春兒童文學《手掌陽光》和陳啟文報告文學《共和國糧食報告》獲第九屆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2013年度全省群眾文藝作品評選中,東莞報送參評的43件作品中,共有29件作品獲得一、二、三等獎,以8金、12銀、9銅和總成績85分的成績名列全省第一,比獲得總分第二名的城市高出28分,連續三年以絕對優勢在全省年度文藝作品評比中獨占鰲頭,而在廣東省第九屆少兒藝術花會上,東莞獲得12金6銀1銅的好成績,總分位列第一……
  不經一番苦磨礪,哪得梅花撲鼻香。經歷10多年的努力,“文藝莞軍”厚積薄發,已成國內的一支文化勁旅,頻攬國內外大獎,從而形成一種頗受關註的獨特文化現象。
  用完善政策引導藝術發展
  東莞,這座素有“製造業名城”之稱的年輕城市,怎麼實現從製造譽滿全球的工業產品,到盛產走向國內外重要舞臺的藝術精品?
  從歷史底蘊來看,東莞擁有1250多年建城史,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其孕育的多元、開放和多樣的文化積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改革開放來看,東莞短短30多年就迅速從一個魚米之鄉的農業縣,一躍成為一座現代化都市。
  從文化自覺來看,創造“東莞奇跡”之後,東莞深刻地意識到,推進城市現代化,文化始終是一座繞不過的橋。因為經濟是城市的實力,文化是城市的魅力,而且當前國內外區域之間的競爭,正在從“拼經濟”、“拼管理”上升到“拼文化”。
  時間回溯,2002年東莞率先提出了建設“文化新城”的戰略目標,打造“圖書館之城”、“文化廣場之城”、“博物館之城”。2010年,當國家提出“文化強國”、廣東省提出“文化強省”戰略時,東莞又啟動實施“文化名城”戰略,設立50億元文化專項資金,著手打造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代文化產業名城和嶺南文化精品名城。
  10多年來,東莞始終把文化擺在城市戰略的位置上,吹響了一輪又一輪的文化大發展的號角。其中,2012年,在東莞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市委書記徐建華提出了“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東莞,實現高水平崛起”的戰略決策,並指出“實現高水平崛起,文化是根本”。市長袁寶成也多次強調,東莞和東莞人都要成為文化上的“大富翁”。
  對此,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調研員周漢標分析說,10多年來,東莞持續推行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目的是推動城市從農業文化向都市文化轉變。東莞每個階段的文化建設,均得到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有一個完善的整體規劃,不同階段、不同層次且有序地推進文化名城建設,從而形成了厚積薄發的強大力量,文藝精品噴薄而出。
  自2011年起,按照廣東建設文化強省和東莞建設文化名城的總體部署,東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東莞市建設文化名城規劃綱要(2011—2020年)》,積極推動嶺南文化精品名城建設。其中,《東莞市建設嶺南文化精品名城實施意見(2011—2020年)》、《東莞市文化精品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配套政策,促成了以音樂劇、文學、音樂、舞蹈、動漫、群眾文藝等領域為重點,以“出名家、產名作、做名團、辦名節”為核心,促進了文化精品創作全面繁榮的生動局面,生產了一批反映東莞地方特色、在省內國內產生廣泛影響的精品力作。
  同時,東莞每年組織一次市級文化精品專項資金評審工作,加強對重點題材項目創作、社會辦文藝團隊建設、文藝精品出版發表,以及粵劇藝術發展的扶持力度,重獎獲得省級、國家級和國際類常設性、權威性重要獎項的文藝作品,進行扶持。2012年度共扶持和獎勵611件作品,金額多達1673.1萬元,2013年度擬扶持和獎勵325件作品。
  東莞還實施了“東莞市藝術名家推廣計劃”,例如扶持嶺南美術名家黃澤森在全國舉辦大型作品展和學術研討會,並實施《東莞市文化名家工作室扶持暫行辦法》,鼓勵籌建各類東莞藝術名家工作室,通過集中包裝和推介,打響本土文藝名家品牌,擴大了東莞本土藝術名家的影響力。
  在城市濃厚文化氛圍的影響下,中文版音樂劇《媽媽咪呀》的女主演影子選擇從北京來東莞落戶發展,並組建了音樂劇公司。她說,東莞的文藝扶持獎勵力度,在全國地級市中是絕無僅有的。這些措施使東莞成為“窪地”,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創作者、人才來到東莞,創作不息。
  構想“音樂劇之都”並實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完善文化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範圍內流動。同時,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
  除了機制的完善之外,周漢標表示,東莞敢於改革創新,明確政府職能定位,尊重文化藝術發展規律、市場規律,特別是選擇符合東莞城市文化氣質的音樂劇作為重點突破口,使文藝精品生產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2007年,東莞提出打造“音樂劇之都”的構想並付諸實踐。經過近幾年的不斷探索提升,逐漸形成了音樂劇生產和營銷的東莞“五合一模式”,即“政府扶持、指標監管、企業承辦、項目辦團、院線營銷”,本地化水平正在不斷提高。“政府扶持”,主要包括政府免費提供排練場地及設施設備、補貼劇目參賽費用、獎勵獲獎作品、扶持劇目創作等;“指標監管”,是指政府通過合同約定的方式,要求創作基地在一段時間內必須完成的作品數量、演出場次、作品質量等;“企業承辦”,是指在政府扶持的基礎上,由松雷、保利等公司具體負責創作基地的資金投入、生產營銷、運作管理並自負盈虧;“項目辦團”,就是圍繞音樂劇創作項目招聘演員、組建藝術團隊,項目完成後團隊自然解體;“院線營銷”,則是通過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所掌控的國內舞臺藝術院線系統和覆蓋全國的票務網絡體系,按市場規律組織營銷,把東莞原創音樂劇作品不斷推向全國、推向海外。
  目前,東莞已經建立了東莞塘廈、東莞東城、東莞望牛墩3個音樂劇創作生產基地,並先後推出7部音樂劇,分別是《蝶》、《愛上鄧麗君》、《三毛流浪記》、《王牌游戲》、《鋼的琴》、《媽媽再愛我一次》、《王二的長征》,共完成國內外商業巡演700多場,平均上座率80%以上。其中,《媽媽再愛我一次》自去年4月首演以來,已在國內外30多個城市巡演120場,票房收入超過1200萬元,在莞納稅超過百萬元。同時,先後於2007年、2009年、2011年舉辦了3屆中國(東莞)音樂劇節,成為國內唯一舉辦音樂劇節的城市,引進了國內外40多部音樂劇在東莞上演,有效培育了音樂劇的觀眾和市場。
  這種改變政府辦文化的思維,借力市場化團隊生產文化,引導文藝精品走市場的方法,已被國內多個城市借鑒。
  東莞營造的濃烈文化氛圍,成為吸引藝術人才的“窪地”。此外,東莞文學院還連續6年推行“簽約創作”的政策,先後吸引一批作家的到來。受到利好政策的影響,全國各地一批作家自發來到樟木頭鎮購房,並不定期在此生活和創作。自發形成了一個以文學創作為核心的社會組織“中國作家第一村”,2010年正式掛牌成立。經過4年發展,作家村現有“村民”38名,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協創研部原主任、中國小說協會會長雷達任“村長”,副村長為王松、雪漠等作家。近年來,作家村村民的創作成就不俗,獲得的國家級獎項共有16個,越來越受全國文學藝術界的關註。
  “村長”雷達說,像“中國作家第一村”一樣,國外也有很多著名的作家村,如意大利的聖塔·馬達倫納,那裡沒有豪華的別墅山莊,卻能吸引操各國語言的作家千里迢迢慕名前往,成為意大利名副其實的國際作家村。在人口頻繁流動的時代,時空觀的改變,人才的流動,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
  不難看出,像“音樂劇之都”、“中國作家第一村”等獨特文化現象的涌現,有其共同之處,即政府設置了完善的藝術精品扶持的政策,通過扶持和引導,推動社會辦文化,實現了從辦文化向管文化的職能轉變,從而營造了濃烈的藝術氛圍,形成強有力的向心力,吸引一批藝術生產能力較強的藝術人來到東莞、扎根東莞和夢圓東莞。
  十年磨一劍,厚積薄發路。
  正如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潘新潮所言,東莞藝術作品能夠頻頻問鼎國內外各類大獎,充分說明東莞文藝精品厚積薄發,打造“文化名城”成效顯著,也證明東莞是充滿活力的製造之城、文化名城,不僅能製造玩具傢具、服裝鞋類、電腦等物質產品,還能製造優秀的文化產品。“金杯銀杯,不如群眾的口碑。”東莞文藝作品要能夠抓住獲獎的機會,趁勢而上,搶占更多的國內外市場,贏得更好的口碑、更多的粉絲,成為長演不衰的經典劇目。
  東莞文化產業增加值
  去年已升至264億元
  【數讀】
  東莞文藝作品捧得各項大獎,也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城市產業加速轉型升級。
  一組數據顯示,東莞文化產業增加值從2008年的136億元上升到2013年的264億元,年平均增長18.8%;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由2008年的3.67%提升到2013年的4.8%。文化產業增加值及占GDP位於廣東省各市第三位。
  其中,東莞依托連續六屆的漫博會,吸引和培育了一批從事影視動漫創作的企業,譬如水木動畫、艾力達、創造者、研達動漫、詠生、天成動漫、功夫龍、三希堂等在東莞發展,推出了一批動漫原創作品。2012年,東莞共生產原創電視動畫片15214分鐘,產量居全國各城市第三位。2013年生產原創電視動畫片9部,繼續走在全國前列。
  音樂劇的濃厚氛圍,也拉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本土文藝團隊參與舞臺藝術創編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其中本土企業聯華國際控股集團投資生產了音樂劇《杜拉拉升職記》,廣東艾力發公司投資製作的兒童劇《小鬼當家》已在全國20餘個城市上演30多場,取得了可觀的票房收入。
  不少外地的文藝團隊也來莞尋求發展機會,像總部原來設在深圳的“精戰雜技”,目前已將總部遷至望牛墩鎮,利用當地現有的文化場館,選擇當地“奧運蔬菜”的農業品牌為題材,創作以綠色生態為主題的“雜技音樂劇”。音樂劇《媽媽咪呀》的女主演影子和她的合作團隊也在東莞望牛墩鎮註冊了“摩登影子音樂劇團有限公司”,要用音樂劇講述東莞的故事,目前以東莞水鄉經濟區開發建設為題材的音樂劇《下一個出口》已完成劇本編撰。
  文藝精品厚積薄發
  源於城市文化自信
  【快評】
  “莞產”文藝作品首次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消息一傳開,東莞文藝界為之振奮。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東莞經濟取得長足發展,成為全國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之一。東莞也從一座農業縣,用幾十年時間走過了西方城市幾百年的歷程,蛻變成為一座現代化都市。作為一座新崛起的現代化都市,東莞的文化短板逐漸顯現,農業文明與都市文化此消彼長,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時期。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作為嶺南文化發源地、中國近代史開篇地和改革開放前沿地的東莞,儘管有著1250多年建城史的深厚文化積澱,但時常被外界所忽視,甚至夾帶著先入為主的偏見。
  進入新世紀之後,東莞決策者清醒地認識到,要有充分的文化自信,冷靜對待外界的偏見,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沉下心來規劃文化戰略、構建文化機制和搭建文化平臺,努力推動城市從農業文明向都市文化轉變,提升城市的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
  素有“海納百川、厚德務實”城市精神的東莞,以低調務實、厚積薄發的姿態,播下文化“種子”,期許長成參天大樹。經過10多年的培育,東莞手植的“文化大樹”不負所望,已然茁壯成長、綠蔭遮人,先是在2013年11月成為全國首批、廣東唯一獲得“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城市,又有藝術作品頻頻問鼎國內外重要獎項。
  當一些人仍在無休止爭議時,自信從容的東莞已是“輕舟已過萬重山”,按照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及《中共廣東省委貫徹落實的意見》的精神指引,探索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東莞實現高水平崛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撰文 吳少敏  (原標題:東莞文藝精品厚積薄發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x09bxsbw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